表面改性是改善生物材料表面性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实现理想的表面改性需要兼顾生物材料与生物体的相容性和生物材料本身的机械、物化性能。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综合了这两个方面而成功地应用于生物材料表面改性,常被用于改善生物材料的润湿性、界面粘附性、亲水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最大的优势在于改变材料表面的性质,提高生物相容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组织环境,而不改变材料本体的性质,并且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对环境无污染。
当前,一次性塑料培养皿在生物、医药、化工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塑料制品因价格低廉,成为生物、医药等行业进行实验分析的首选高分子材料。目前的一次性塑料培养皿,如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碳酸酷PC)等,因其表面都不亲水,用于细菌、细胞的贴壁培养非常困难。
向等离子表面处理机中通入反应气体,反应气体在等离子表面处理设备中电离出活性基团,包括氨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在细胞培养皿表面对细胞培养皿进行表面亲水改性处理,在活化的材料表面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引入新的官能团,能明显提高细胞培养皿的表面活性,有效提高细胞培养皿的表面亲水能力。
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是目前在微流控芯片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弹性体材料,PDMS具有价格低廉、光学透明、生物兼容性好、具有一定透气性等优点,是低成本微流控芯片的理想材料。
具有微结构的PDMS基片通常使用氧等离子体对表面进行处理后与PDMS、玻璃、PMMA、PC等材料进行键合。如果使用PDMS、玻璃或硅材料的盖片,PDMS基片与盖片需要同时进行氧等离子表面处理,使用氧等离子表面处理对基于PDMS材料的微流控芯片进行键合,其优势在于:表面清洁无污染、键合速度较快,开发便捷,这种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医用导管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几乎所有能用于制成管类的材料都被人们尝试过。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可将导管制成不同的形状。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人们发现聚氯乙烯、硅橡胶、聚氨酷、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酷、ABS、聚碳酸酷等能作为制造医用导管的材料,但是高分子材料大多属于非极性高分子,其表面有弱边界层,它们在表面的黏附应用时,与材料界面结合力较低,很难和粘接剂形成比较到的粘接强度。
等离子处理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不影响医用导管本体的机械性能和理化特性的前提下,可以在医用导管表面引入极性基团或活性点,提高表面活性和表面能,使非极性表面转变为极性表面,增强了粘结材料与粘结剂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进而达到改善材料粘结性的目的。
大多数医用导管是硅橡胶导管或有机聚合物塑料导管,如PVC,PE,其表面活性低且疏水性强,属于化学惰性材料,印刷性能较差,以往没有经过表面处理工序的医疗导管,其表面油墨附着能力较低,印刷牢固度和清晰度较差,为增加油墨与其表面的结合牢度,可对医疗导管表面进行等离子处理。
等离子体处理使塑料表面产生游离基反应而使聚合物发生交联,表面变粗糙并增加其对极性溶剂的润湿,这些等离子体由电击和渗透作用进入被印体的表面破坏其分子结构,进而将被处理的表面分子氧化和极化,活化表面,以致增加承印物表面的附着能力。并且由于低温等离子体的作用仅限于材料的表层,且具有工艺简单、无化学试剂残留等优点,非常适合对生物医用导管材料进行处理,提高材料的印刷性能。
Copyright@ 2024深圳纳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 Powered by | 粤ICP备2022035280号www.naenplasma.com | 备案号:粤ICP备2022035280号www.naenplasma.com